一、政策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双轮驱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首次将土地整治与城乡供水一体化纳入“集中力量办成一批重点实事”的核心任务。这意味着,这两项领域将释放超万亿级的投资机遇,成为乡村振兴新基建的“双引擎”。
土地整治是重构“人—地—产”关系的核心抓手。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推动农田集中连片、盘活宅基地资源,为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城乡供水一体化则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村供水不稳定、水质不达标等问题。这一工程不仅关乎民生,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二、土地整治:从耕地保护到产业升级的“价值跃迁”
(一)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1.政策深化: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
2.技术赋能:全国已部署超10万台土壤墒情传感器和5000架农业巡检无人机,实时监测耕地质量。自然资源部启用量子遥感卫星监测耕地“非粮化”,分辨率达0.5米,可识别大棚房、违规建房等行为,查处效率提升3倍。
(二)高标准农田的“智慧化改造”
1.建设标准升级:2025年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标准明确“六化“建设体系:田块规整化、灌溉智能化、道路网格化、生态绿色化、管理数字化、产业融合化”,中央财政补助上限提高至1600元/亩,重点支持水肥一体化、土壤墒情监测等设施。
2.典型案例:(1)洼里村“吨半粮”模式:山东安驾庄镇洼里村通过“小田并大田”工程,将3000亩碎片耕地整合为连片高标准农田,配套智能灌溉系统,实现小麦-玉米周年亩产1.5吨(传统模式仅0.8吨),带动村集体年增收450万元。(2)“光伏+农田”双收益:宁夏吴忠市在农田上方架设光伏板,下层种植耐阴作物,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亩均年综合收益超1.2万元,较传统种植翻3倍。
(三)全域土地整治:重构乡村空间价值
产业融合路径:
(1)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如建设智慧农场、订单农业、农业产地初加工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方案》明确对整治区域的冷库、分拣中心给予30%财政补贴。案例:云南元谋县整治土地后建设20个蔬菜产地冷库,实现“田头预冷-冷链运输-产地直销”,损耗率从25%降至8%,年助农增收1.2亿元。
(2)土地整治+生态文旅:如通过农村环境整治打造生态民俗、非遗体验,打造农业景观、生态康养基地、田园老杨社区等。案例:四川崇州通过稻田艺术画、油菜花迷宫等“农业+艺术”项目,吸引摄影、婚庆等产业入驻,土地租金从每亩800元涨至3000元,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至90%。
(3)土地整治+新能源:包括农光互补、风电牧场融合、生物质循环(秸秆碳化联产)等。案例:(1)宁夏红寺堡区在整治后的沙化土地上建设3万亩“光伏+枸杞”基地,上层光伏发电,下层种植耐阴枸杞,年发电收入2.8亿元,枸杞产值1.5亿元,较单一光伏项目收益提升40%。
技术突破:采用可调节倾角光伏支架,确保作物光照需求,枸杞产量达传统种植的80%。(2)模式:土地整治区域配套建设秸秆收集站,通过热解技术生产生物炭(用于土壤改良)和可燃气。安徽阜南县年处理秸秆20万吨,替代标煤3万吨,减少碳排放8万吨,农户每吨秸秆增收200元。
三、城乡供水一体化:破解农村“水困”的“四化路径”
(一)分类推进的“四化模式”
1.城乡供水一体化:通过城市管网延伸覆盖周边农村,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重要途径。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计划将 6 个区的 71 个行政村纳入城市供水系统。通过共享城市供水资源,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优质的供水服务,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
2.集中供水规模化:以“千吨万人”水厂为核心,整合分散的小型水源,是提高农村供水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金川区通过对 12 处分散供水工程进行改造,建设了 3 处规模化水厂,实现了 100% 农村人口覆盖。规模化水厂采用先进的水处理工艺和设备,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确保供水水质达标。同时,规模化运营还降低了供水成本,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
3.水源地表化:优先利用地表水替代地下水,降低超采风险,是保障农村供水安全的重要举措。淮南市通过建设 “互联网 + 智慧人饮” 系统,实现了水源调度自动化。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等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水源,有效降低了地下水超采风险。同时,通过对地表水进行净化处理,提高了供水水质,保障了农村居民的饮水健康。
4.管理智慧化:物联网水表、远程监控平台等技术的应用,为农村供水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变化。金川区安装了 1.4 万块智能水表,实现了用水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通过远程监控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供水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供水抢修响应时间从 12 小时缩短至 6 小时,大大提高了供水服务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1.成本优化:规模化供水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通过优化供水设施布局和运行管理,可实现吨水成本降低40%。同时,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使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8%以上。
2.产业带动:稳定的供水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甘肃某县依托供水网络建设了年产 2 万吨的净菜加工中心,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开展蔬菜清洗、分拣、包装等加工业务,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净菜加工中心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四、投融资模式创新:政策红利与市场力量的“组合拳”
(一)财政资金主导
1.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1)高标准农田补助:财政资金在乡村振兴新基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上限提高至1600元/亩,重点支持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系统集成。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510亿元(占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总额的32%)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东北黑土地保护、黄淮海节水灌溉工程等。
(2)城乡供水一体化补助:城乡供水项目可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比例最高达80%。如安徽省枞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6000万元专项债支持,用于智能水厂和管网延伸工程。
2.地方政府专项债:2025年新增5000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债额度,重点支持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新基建项目。项目专项债允许以土地整治后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供水项目使用者付费作为还款来源。
(二)市场化融资突破
1.城投转型:文件首次允许城投公司参与经营性项目,如高标准农田代建、农机租赁等。某东部城投通过“政策补贴+银行贷款+用户付费”模式,实现年收益率8%。
2.绿色金融工具:发行“碳中和债”支持光伏供水系统,如山东某县30公里“光伏公路”年发电600万度,反哺供水能耗。
3.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推出“高标准农田贷”“仓储物流贷”,利率低至3.2%-4.2%,期限长达10-25年。黑龙江某城投通过农发行贷款购置100台无人农机,年节省成本30%
4.产业基金联动:国家级乡村振兴基金设立200亿元子基金,定向投资现代农业园区、新能源项目,要求带动就业与农民增收比例不低于1:3。
结语:
土地整治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更是重构乡村经济地理的“战略支点”。在政策红利与科技赋能的叠加下,这一领域将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竞逐的“黄金赛道”,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