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日前发布,这是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指导农业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农业农村领域将发挥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导向作用。那么,文件有哪些亮点?重点任务如何落实?业界专家从科技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等不同角度做出了深度解读。
加强农业科技装备创新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钱前
《规划》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切中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要害和痛点难点。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能是根本。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规划》提出加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建设,稳定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科研机构,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农科院所、农业院校等不同类型的主体,要明确定位边界、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分工协作、减少低水平重复,优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良好生态。
实现种源高水平创新是重点。随着表型组学、生物育种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应用,使得精准设计、定向改良以及高效鉴定成为育种新常态。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建成的国家南繁作物表型设施可以定时定点进行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的数据高效采集,30秒内就可以完成一份材料采集工作,大大提高表型性状鉴定效率。种业创新步伐越走越快、步子越迈越大,再加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发展,即将带来下一轮生产方式变革的农作物种子呼之欲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核心底盘技术和重大品种研发,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育种原始创新,不断提升良种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所占比例。
促进农业装备全面升级是关键。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正逐渐替代传统人力和畜力作业。大型农机装备,如拖拉机、收割机等,集成了卫星定位、遥感监测、图像采集等多种先进技术,可以实现精准作业,减少了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小型农机装备的创新更显重要,针对山地、丘陵、河谷、梯田等复杂地形,研发小型、多功能农机装备以及采收等用途机器人有更迫切的需求。《规划》提出,加强大型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等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应用,加快实现国产农机装备全面支撑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发展智慧农业是手段。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数字化农业技术逐步贯穿农业创新与生产各环节,智慧农业将在未来农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传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靠经验管理,现在大数据和智能决策使精准生产和管理成为可能,物联网实现生产者远程管理,区块链技术记录关键农业生产环节,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展现巨大潜力。《规划》提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农业技术,健全智慧农业标准体系,释放农业农村数字生产力。
全链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魏后凯
农业强国是农业强的综合呈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强,需要持续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全链条推进方式,促进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全面升级。
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在农业全产业链中至关重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既是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规划》着眼推进农业多向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提出完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开发类别多样、品质优良的加工产品。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优化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布局,推动有需求的县乡村加强田头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推动农村产业提档升级、增强农业产业韧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规划》提出,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建立健全农产品品质评价和认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培育一批品质过硬、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中国农业品牌文化赋能,推进农业品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
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中国乡村类型多样、特点各异,发展乡村产业要立足乡村特色,充分挖掘乡村功能,找到自身独特的价值,打造差异化的特色产业。顺应乡村产业多样化和差异化趋势,《规划》提出做精做优乡村特色种养业,做好地方特色品种筛选,发展产地清洁、全程贯标、品质优良的特色种养。创新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培育乡村工匠,推进乡村传统工艺振兴。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保护。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全面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农业产业体系升级、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规划》聚焦多元主体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载体打造等方面作出部署。围绕育主体,要扶优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引领行业发展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区域头部企业,做优中小企业,形成生产协同、技术互补、要素共享的企业发展阵型。围绕兴业态,要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围绕建载体,要依托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产业融合,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着力打破城乡分割和行政区划限制。
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近年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还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关口,还需加力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规划》提出,全面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
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金文成
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统筹考虑;坚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现代农业,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化,为农业强国建设增添活力。
一要提升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首要的是夯实家庭经营的产权基础,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健全承包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规范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抑制租地费用不合理上涨,依法保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引导长期留村的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
二要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效应对大市场,从根本上讲还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实施小农户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小农户通过联户经营、联耕联种等方式发展农业生产。支持家庭农场自愿联合发展农民合作社,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鼓励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合作经营,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
三要稳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妥善处理更好发挥小农户优势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发挥市场在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严禁通过定任务、下指标或将流转面积、流转比例纳入政绩考核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更不能搞强迫命令。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保持历史耐心,看准了再推,条件不成熟的不要急于去动,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
四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能力建设,引导各类涉农主体向社会化服务领域拓展,统筹利用服务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创新推广单环节、多环节托管等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化服务由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
五要增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始终坚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方向不动摇。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清产核资、成员确认、组织登记等“上半篇文章”。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活权赋能,按照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要求,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监管制度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强化民主监督,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财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