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品味中国好米线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杨丹丹 发布时间:2025-04-17

small_1744607196578900.png


一位安徽农民靠着蹬三轮起家,成了行业界的“米线大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农民、帮农民、做好农产品。


起步艰难贵在坚韧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安徽乡村,一位年轻农民正面临着生活困境。因为家境贫寒、文化不高,王仁和早早便只能回家务农,可事实上,仅仅种地又难以糊口。1993年,抱着一丝改变命运的希望,王仁和来到合肥,开了一家小粮油店,开始蹬着三轮车进城卖大米。卖大米不需要多少文化,却让他第一次摸到了商品流通的门道。几年下来,王仁和积攒了一点微薄的积蓄,总算勉强维持了生活。然而在卖米过程中,他对农民“丰产不丰收”的无奈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100斤黄灿灿的稻谷,卖的钱买不回100斤化肥”。

“粮食贱卖”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这个朴实的农民,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能否把大米进一步加工,提高附加值,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难”的问题?1996年,王仁和决定放手一搏:尝试用大米做米线。他在合肥南郊一个简陋的院落里创办了自己的小作坊。当时他的想法很质朴:把卖不出去的大米变成米线,既能让农民的辛苦不白费,也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仁和创业初期称得上是举步维艰:米线这种食品在当时的安徽几乎没有任何市场基础,消费者闻所未闻,甚至不知道米线“怎么吃”。王仁和只得天天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免费送米线供人品尝,以期打开市场。

整整十年,他风雨无阻推广米线,投入的热情远远超过收获的回报。这期间,许多同行知难而退,但王仁和咬牙坚持下来。“做米线的100个人里,99个都跑了,就剩我一个人在干。”他日后以玩笑的口吻如此描述当年的执着。正是凭着这种不服输的韧劲和对初心的坚守,他在看不见前路的黑暗中默默耕耘,没有放弃心中那个朴素的梦想。


从小作坊摇身变工厂


2006年,王仁和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大胆尝试,创办米线厂,将“小作坊”推向“前店后厂”的模式。

面对安徽本地消费者,他深知必须在产品上下功夫。王仁和远赴米线发源地云南,请来两位米线大师傅传授正宗过桥米线和多样吃法,包括热汤烫熟、红烧牛肉浇头、凉拌米线等制作秘诀。有了地道的配方和改良的口味,受到食客的欣赏,王仁和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许多合肥人第一次发现,原来米线还能这么好吃。王仁和形容那段日子:“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十年摸索终于迎来曙光。

随着口碑扩散,王仁和的米线品牌逐步在安徽打响,2006年至2012年间陆续在合肥及周边开出了数十家直营米线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一碗碗筋道爽口的米线,成为当地老百姓喜爱的特色美食。

随着门店增多,他敏锐地意识到:仅靠作坊式生产和夫妻店经营,难以支撑更大的梦想。品牌升级和转型势在必行。王仁和定下两个转变方向:首先,米线生产需要突破手工的小作坊模式,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其次,企业必须从单纯餐饮拓展到产业化运作。

当时,米线行业门槛低,国内尚无成熟的自动化设备可供借鉴,这意味着所有设计创新都要靠自己摸索。在他的动员下,公司组建了一支攻坚小组,他带队进驻一家宾馆闭门研发40多天,团队日以继夜绘图试验,无数次失败再重来。半年之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攻克技术难题,2010年11月,第一条自主创新的米线自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

这条生产线投产后效果立竿见影:产能大幅提高,产品成本下降,米线品质更加稳定。这场自我革命使企业摆脱了产能瓶颈,抢抓住了市场机遇,也把“王仁和米线”带上了新的台阶。王仁和深有感触地说,正是那次放手一搏,把企业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更印证了他坚信的一个道理:执着、用心、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走向世界深耕产业链


完成自动化改造后,王仁和的米线进入了稳健扩张和产业链深耕的全新阶段。现代化的生产线让米线日产量大增,产品迅速走出安徽,销往全国。“王仁和米线”从区域小吃变身为覆盖全国并且出口欧美、东南亚的知名品牌,年产值突破7亿元。小作坊出身的企业,一跃成为米线行业的龙头。面对成功,王仁和没有陶醉于数字,而是冷静地思考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王仁和将首先将触角延伸到水稻种植领域。他深知:“做好米线,主要靠大米”。他邀请了安徽省农科院及国内权威机构的六位农业专家组建科研团队,培育米线专用水稻品种。专家们依据米线生产对直链淀粉含量的特殊要求,与种子公司合作选育新品种,在王仁和的示范基地试种成功后,再推广给周边农户规模化种植。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公司以“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以合肥肥西县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五个地市共8万亩水稻基地种植,为企业提供稳定粮源。

为了让农民愿意种、种得好,王仁和开出了优厚条件:稻谷随行就市的原则设定保底价格,若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则实际收购价在市场价基础上上浮5%。这种让利于农的订单模式极大调动了农户积极性——2024年,5万多亩水稻订单两天内即被一抢而空;直控配料,资源循环。他发现米线产品中有大量酸菜、泡菜的需求,例如经典的酸菜米线需要风味独特的“长寿菜”作配料,于是便斥资1亿多元建立了自己的泡菜加工厂,引进先进发酵工艺生产酸菜。还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芥菜品种选育及相关技术研发,建立了万亩长寿菜种植基地和万吨长寿菜加工厂,使用酿酒下脚料制成的酒糟菌肥改良土壤,让蔬菜高质高产。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米线从主料大米到辅料蔬菜,都有了自有或合作基地为依托。

王仁和打造的循环农业模型中,“吃干榨尽每粒米,只为一碗好米线”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操作准则:一粒稻谷除了做成米线的部分,洗米水和边角料可以酿酒,副产的酒糟可以养菌制肥;有机肥还田种植水稻和长寿菜;农场、工厂、餐桌紧密相连,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闭环。在生产端,王仁和也持续投入科研,精益求精提升制造水平。继2012年首条生产线后,王仁和一直在不断升级改造设备:如今园区里的自动化生产线迭代至第四代,新的第六代生产线厂房也即将投产。这些现代化车间占地数万平方米,配备先进的浸米、磨浆、蒸制、冷链包装一体化流水线,实现了米线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

【声明】:极贸易登载该文章目的是为更广泛的传递行业信息,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若无意侵犯您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核实后将立即予以删除!
标签: 生产线 小作坊 自动化 长寿菜
关联内容
栏 目

促进商业交流,为诚信商业社会助力,用数据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让供应链上下游更畅通。
生意的本质:把好的东西分享给有需要或有缘之人,赢取合理的服务费用,秉着做一单生意交一个朋友才是生意。生是生生不息,意乃心上之意。

公众号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业务范围

条款规则

联系我们

北京市丰台丽泽金融商务区平安幸福中心A座7层
406054635@qq.com
微信号:406054635
⚠️ 有任何疑问可关注极贸易小程序与在线客服进行咨询。
友情链接: 山西商人网 | LifeAdd生活方式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