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企业在从0到1、从1到10的两个阶段,就应该只有产品+销售两个部门,围绕“渠道”做生意。
销售搞定渠道合作方的关系,帮助产品更高效的触达潜在客户群体,跟渠道合作研发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渠道提供客户线索和信任背书,缩短成交周期,为高客单价提供支持。
如果用营销领域经典的"4P理论"来讨论,就是:
1. 通过渠道更高效的触达和筛选优质客户;
2.与渠道合作定义高附加值产品;
3.借助渠道提供信任背书和品牌影响力缩短成交周期;
4.基于渠道的级别来提高定价水平。
有人担心会被渠道掌控客户资源或者分走大部分利润,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阶段作为创业者最优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自己有限资源(人力、资金)的利用率和迭代速度。
企业经营有两块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办公室租金、设备设施采购/租用、库存成本、差旅费用等,无论你有没有客户、有没有收入都要支出;可变成本则是有了生意才需要支出的成本,例如佣金、交付成本等。
大多数创业公司资金链断裂都是因为"营业收入"无法覆盖"固定成本",甚至都还没谈利润的时候;而如果渠道能够帮助你更高效的触达和筛选客户,选对了客户,做对了产品,更快的迭代找对了方向,节省的是大量的"固定成本";节省了固定成本对创业公司来说,就意味着可以活得更久,如果还能更快产生规模化的经营收入,账上的钱多起来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很快就变得完全不同了。
能提供这样帮助的渠道本质上是一种行业内的战略合作方,按道理说给一点股份都是应该的。
关于跟渠道的利润分配更不应该是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同样商品的定价高低,取决于通过什么渠道卖给什么客户——回到上面讨论的内容,任何一个渠道都是有成本的,特别是优质渠道,可以带来更高的客单价和更短的成交周期。
对于销售来说,最核心的一个公式是:营收规模 = (商机/线索 x 赢率/转化率 x 客单价)/ 成交周期 。
所以作为初创企业在考察渠道时,不要只是单一的考虑利润分成比例,而是更关注如何借助渠道更快实现自己的"营收规模"增长。
讲真在这个阶段最不需要的是“市场部”,最不需要花的钱是"市场营销费用"。
不需要建立品牌影响客户(渠道可以带来背书),不需要通过公开市场(展会、自办活动、内容营销)去获取所谓的“源源不断的客户线索”,做好渠道工作,提高产品验证和销售验证的效率,提高销售人效,保持最小的可运行团队规模。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