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西部,介于北纬33°31′24″~35°05′48″、东经110°21′42″~112°01′24″,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东北接洛阳市新安县、东临洛阳市宜阳县和洛宁县;东南邻壤洛阳市栾川县;南同南阳市西峡县为邻;西南与陕西省商洛地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相连;西和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共界;北隔黄河和山西省运城地区芮城县、平陆县、夏县、垣曲县相望。
三门峡市东西横距153公里,南北宽132公里,总面积9935平方公里。处于秦岭山脉东延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交汇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300至1500米之间。三门峡市地形多样,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山区面积约5750平方公里,丘陵面积约3285平方公里,川原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57.9%、33.1%和9%。海拔2413.8米的小秦岭老鸦岔垴峰是河南省最高峰,现在老鸦岔垴山区已经开辟为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市区座落在黄河南岸阶地上,三面临水,形似半岛,素有“四面环山三面水”之称。
三门峡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区,除卢氏县熊耳山以南低山丘陵区为亚热带气候外,全市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同时,还受到地形等非地带性气候因素的影响。全市年平均气温13.7度,年平均降水量584.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55.4小时。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7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9.3%,黄河干流陕西省潼关县东入灵宝市境,流经灵宝、陕州、湖滨、渑池4个县(市、区)的16个乡镇,全长206公里,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达每秒3.6万立方米(1843年)。长江水系主要是卢氏县南部和东南部的老灌河和淇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7%。除黄河外,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3条,其中,灵宝市境内11条,陕州区境内5条,渑池县境内3条,卢氏县境内14条。
科技
我市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按照市委“13561”工作布局,围绕走好绿色转型、创新驱动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坚持“转机制、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优生态”创新路径,强化科技供给,打造科教强市,加速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蝶变。形成了以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企业创新体系,以高新区、铝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为代表的区域创新体系,以黄金、苹果、生物技术创新联盟为主的产业创新体系,以职业技术学院、农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主的院所创新体系,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营造了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截止2023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64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89家,位居全省第一梯队;培育省创新龙头企业1家、“瞪羚”企业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4.2%,“四有”覆盖率达71.56%;NPR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实现落地即投产;中国铜箔谷“一院五中心”落地运营;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到739个,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81家;继西安后,在北京成立了3个三门峡市“人才飞地”,累计达到6个。先后成功举办二届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为我国关键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添智赋能。2022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过34.51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7.83亿元;212项科技成果被纳入“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组建乡村振兴、农业综合、中药材、食用菌、果品、有色金属、电子商务、医疗服务等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8个,选派个人科技特派员82人,创建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9家。
文化
三门峡历史文化悠久。驰名中外的仰韶文化遗址奠定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根基,耸立黄河的中流砥柱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著名的虢国博物馆、函谷关宣示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虢国文化、老子文化的重要“邂逅区”。这里有兵家必争之地的千古雄关函谷关,有丝绸之路上的崤函古道,有道教圣祖老子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的太初宫,有西周时期大型邦国墓葬群遗址虢国墓地……“中流砥柱、紫气东来、起死回生、假虞灭虢、唇亡齿寒、鸡鸣狗盗、秦赵会盟……”等成语典故皆出于此。这里有中华民族太多太多古老的记忆,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三门峡市文物资源丰富,全市共有3413处文物点,国家、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点1处,国保单位12处、省保单位64处、市保单位90处。全市馆(库)藏文物近7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万余件。在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中,我市占有仰韶村、庙底沟、虢国墓地三处。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阳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入选“十三五”时期国家大遗址名录。西坡遗址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建成开园,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文物开发利用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一是依托虢国墓地遗址建成的虢国博物馆,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4A级景区,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业的龙头;二是函谷关景区初步形成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建成了黄帝铸鼎原、空相寺、鸿庆寺等景点。
我市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有地处黄河金三角的区位优势,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经最近调查统计,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264个,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64个,法人单位2259个、个体工商户400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9个;资产总计95.37亿元(不含个体工商户),年总产值达到57.19亿元,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数达18232人。
近年来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庙底沟文化、黄帝文化等在全国乃至世界受到瞩目;白天鹅摄影、豫西剪纸、陕县地坑院、温泉旅游文化等成为三门峡极具特色的亮丽名片。现已基本建成了以三门峡国际文博城、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灵宝文化艺术中心、义马文化城、湖滨区南山文化艺术品市场等一批标志性文化产业项目工程;命名了以市电影公司、虢国文化研究所、三人形象策划有限公司、灵宝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公司、渑池仰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打造了以渑池仰韶文化、灵宝函谷关老子文化、三门峡虢国文化、黄河文化、陕县地坑院民俗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名胜景区;创演了以《大山的儿子》《甘棠遗爱》《红高粱》《虢都遗恨》《曹端还乡》等一批优秀剧目;培育了仰韶彩陶、虢国澄泥砚、石砚、雕塑、青铜器、宝轮寺塔、老子骑青牛、黄河大坝、黄河奇石、仰韶酒、虢州石砚、陕州澄泥砚、陕州糟蛋、豫西剪纸、泥塑、白天鹅文创系列产品、中流砥柱石摆件等一批知名历史文化品牌,涌现了虢州石砚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卢氏河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灵宝罗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振宇产业有限公司、仰韶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弘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企业。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效益凸显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门峡民间文化特色鲜明。民间传统工艺主要有剪纸、布艺、皮影、澄泥砚、虢石砚、面塑、蛋雕、根雕、烙画等20多种,现代工艺主要有青铜器仿制、工艺制镜、秸杆画等10多种,民俗文化主要有社火、秧歌、民居、庙会习俗等6类50余种,以及陕州糟蛋、灵宝肉夹馍、观音堂牛肉、大营麻花、陕州面豆等特色名吃。百佛顶灯、王家热锣鼓、齐天圣鼓、大营社火、灵宝皮影、木偶戏等民间艺术更是备受人们的青睐。这些民间文化资源,近年来被深度整合、开发,向“专、精、特、新、奇”方向发展,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形象,形成了虢国青铜器仿制、豫西剪纸、陕州澄泥砚等一批地方特色鲜明、富有文化内涵的优势项目和品牌,建成了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陕州秀云民间艺术馆、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等民俗文化旅游景点。近年来,三门峡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个(地坑院营造技艺、灵宝剪纸、卢氏剪纸、老子传说、陕州锣鼓书)、省级项目44个、市级项目13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48人、市级285人;创建了陕县地坑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三门峡市唯一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其依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区内,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1项,有国家级的地坑院营造技艺、陕州锣鼓书非遗项目2项,省级的地坑院民俗、陕州剪纸、大营社火、扬高戏等12个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52人;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陕州秀云民间艺术馆、陕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示范传习所;地坑院民间艺术馆、陕州剪纸艺术馆、南沟村剪纸协会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现有国家级文化艺术之乡1个、省级文化艺术之乡4个,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3个,河南省特色文化村(社区)6个。
三门峡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戏曲有豫剧、曲剧、蒲剧、眉户、扬高戏、皮影戏等多种,形成了以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原市豫剧团)、卢氏县戏剧文艺中心(原卢氏县豫剧团)、义马市豫剧团、陕州区蒲剧保护传承中心(原陕县蒲剧团)、灵宝市蒲剧团、渑池县戏曲艺术服务中心(原渑池县曲剧团)等专业剧团为龙头,三门峡市青年蒲剧有限公司、义煤集团豫剧团等多支民间文艺团体为主体的演出队伍,演出活动覆盖全市城乡各地,辐射陕西东部、山西南部。近年来,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秉承“名剧、名人、名团”的工作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艺术舞台上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创作生产了如《清风亭》《大山的儿子》《甘棠遗爱》《姚崇辞官》《虢都遗恨》《曹端还乡》《红高粱》《女人是座山》《源头活水》等在全省全国叫响,多次获得国家和省戏剧大赛金奖;举办了全国性的“唱响三门峡”歌曲征集评选活动。连续五年承办中国摄影艺术节,民间影视机构异军突起、网络文艺佳作纷呈。形成了狮子舞、齐天圣鼓、亚武天锣、旱船舞等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及民间艺术形式,多次应邀到国外表演或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这些底蕴浓厚、特色鲜明的戏曲文化及民间艺术,共同织就了我市“戏曲之乡”的美誉。
截至2024年4月18日前,全市共有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7个,7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62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免费开放,让更多人能免费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10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荣获“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全市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