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
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主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有关措施。会议还听取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汇报,部署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研究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有关措施,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口岸开放布局的若干意见》。
会议对农机的地位和作用给出新概念:农机装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会议从研发应用、补贴政策以及标准鉴定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十分罕见!
要坚持面向农业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从突破基础技术、完善创新体系、培育优质企业、打造产业集群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快标志性产品研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要用好用足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措施,加强中试验证和熟化应用,促进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市场推广。
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做好鉴定检测认证,强化质量监督管理,促进农机装备产品加快升级。
据非常农机耕农智库观察,这是农机工业五年来第二次登上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而且近乎是一项单独的议题,并且是“研究推动”,足见农机重要性非同一般、非同小可、非比寻常!似乎还没有哪个机械产业有如此高的待遇。
01 中央“工农”两部联合推进
这不是中央第一次高规格重视农机。
3月20日,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江苏省宿迁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对做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到,要高度重视春季农业生产,稳定粮油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详情点击:国务院总理批示: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应用!)。
早在2021年11月2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支持农业科技基础研究。聚焦种子、农机装备等加快研发创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关链接: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快农机科技创新)。
而在此前的2018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力争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产品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意见》强调,要建立由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的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重点在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根本上依靠市场力量和农民的创造性,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在更早前的2016年底,工信部、农业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也提出,2025年我国农机装备品种达到7000种左右;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到70%以上;重点农机产品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行业领军企业;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
2024年6月1日出版的2024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央领导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文章指出,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三是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四是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五是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文章提到,要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加大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用创新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机再次被提及,凸显重要地位。
02 中央为何如此重视农机
事实上,中国农机工业体量并不算大。
非常农机大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机规上企业约2300家,营业收入约25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5%;利润总额超过130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出口150亿美元,其中拖拉机和收获机械出口额合计仅为15亿美元,零部件、园艺牧草机械、农用车等占比超过80%。
虽然农机工业体量不大,但近年来却备受重视。不仅用来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还被认为是战略性产业。中国农机院原院长李书君就指出,如果说粮食安全是一场战争,那么战场就在农村,农机就是武器。
这在近年来俄乌冲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俄乌冲突发生后,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农机巨头纷纷撤出俄罗斯,甚至白俄罗斯总统把拖拉机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缺少农业生产的高端拖拉机的俄罗斯总统。在2020年,约翰迪尔也被指限制中国用户购机(详情点击:限制中国用户购!)。
商业从来不是纯粹的,往往被政治裹挟、难以自拔。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国务卿卢比奥曾在2024年9月以参议员身份发表报告评估《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10大产业进展。认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4个产业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航空航天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5个产业接近目标。只有农机装备未达预期目标。
目前,中国已编制《农机产业链 供应链 强链补链实施方案》。在补贴政策、市场调整以及研发扶持等三驾马车驱动下,中国农机工业已经进入存量市场为主的淘汰赛,经过一些年的洗牌,预计将有至少80%的企业出局,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趋势。一些技术积淀不足的劣币企业将逐步被边缘化,而注重品质的头部品牌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都有望实现新一轮更大发展。
分析认为,相关科研项目将如“泼天富贵”砸向农机行业,这给变局中的农机产业注入新动能!如何用好相关政策,卧薪尝胆推动中国农机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穿越周期,拥抱未来!中国农机加油!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