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贵阳学院陶光灿校友分享“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及社会共治信息技术”。
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民新民主主义革命到1985年是解决数量安全,基本上解决了温饱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从1985年到2014年,这30年间主要是解决质量的安全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从2015年到现在以及将来,是为了解决品质提升的问题。这个划分的依据,主要是通过恩格尔系数来进行划分的,这个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的标准。
对国家监督抽检的合格率情况也进行了统计,虽然经过了不同的部委来进行管理,但是总体上来看,从1982年的60%多到现在的97.5%左右的合格率,应该说我国的食品安全的状况得到很好的解决。 食品安全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呢?一是随着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新的三品一标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的抓手。三品一标(柯炳生校长也曾经写文章说过)就是品种、品牌、品质,这个三品和以前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是不一样的。
整个食品安全社会工作的信息化基础是比较薄弱的,点对点的信息化工作做的比较多,但是要想做一个完整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一个系统工程。 下图可以看出这个信息化建设比较分散,都在某些环节做一些相关工作,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之间有数据交互,但总体上是不连通的,业务是没有往来的。
我总结出来的一张图(下图),最核心的理念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一些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构建起一个食品安全的云平台。然后围绕在社会共治的四类主体,既有数据的交互还有业务的往来。涉及的数据比较多,包括法律、法规、标准、监督、抽样检测和行政许可等等数据业务的往来交互。围绕政府、企业还有一些食品安全监管的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追溯认证系统等等这样的一些业务系统。
检验检测机构、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业务管理部门都在这里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共同来构成了一个社会共治的一种模式。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