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省市的“一把手”们密集走进产业链龙头企业车间,考察企业生产现状、上下游配套及创新成果。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调研小米智能工厂时强调“强化链主作用”,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要求雅迪科技“整合产业链资源”,江西省委书记尹弘深入江铃汽车车间,湖南省长毛伟明赴同有公司听取企业需求。这一系列行动折射出地方政府发展思路的转变——从“比拼招商”转向“深耕育商”,以培育本地产业链生态为核心目标。
2025年国办1号文《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5〕1号)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政策依据。文件明确要求政府投资基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政策导向”,避免重复设立和同质化竞争,转而通过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强化产业链韧性。这一政策与2018年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国办发〔2018〕104号)中“破解企业痛点、提升服务效能”的要求形成呼应,共同推动地方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深化。
各地“一把手”调研对象多为产业链龙头企业,如小米、江铃等。这类企业具备技术引领、资源整合和标准制定能力,能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例如,北京小米智能工厂通过智能制造技术输出,可推动区域内电子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江西江铃汽车作为整车制造链主,可牵引零部件、物流等配套产业升级。国办1号文提出的“优化产业投资类基金功能”正为此类企业提供资本支持,避免地方盲目招商导致的资源错配。
省级领导深入车间考察生产细节(如焊接工艺、总装流程),直接听取企业诉求,反映了地方政府对“服务精准化”的追求。湖南省长毛伟明在一线调研中对接企业需求,与国办1号文强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相契合,通过动态调整政策工具(如基金投向、税收优惠),解决企业研发、扩产中的实际困难。
重庆雅迪科技被寄望“整合上下游资源”,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产业链生态的重视。国办1号文提出的“分级管理”机制(中央/省级统筹战略布局、市县避免盲目竞争)为此提供了框架。
“招商不如育商”本质是地方政府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型信号,反映了经济治理从“短跑冲刺”到“马拉松陪跑”的思维升级。
招商是“引子”,育商是“药引”。
招商与育商绝非对立,而是产业培育的不同阶段:
短期:招商为地方引入新鲜血液,尤其在欠发达地区仍需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就业和税收;
长期:育商决定产业生态的可持续性。若只招商不养商,可能陷入“企业薅完政策羊毛就跑”的恶性循环。2025年国办1号文提出的“政府投资基金改革”,正是要求地方从“撒钱抢商”转向“耐心资本”,通过股权投资、产业链赋能等方式培育本土企业。
“招商不如育商”并非否定招商,而是强调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地方政府“一把手”的密集调研,既是落实国办1号文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新发展格局的主动适应。通过聚焦链主企业、强化服务供给、构建产业生态,“育商”策略将推动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