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喊“为你着想”的时候,客户可能正在翻白眼。
《雍正王朝》中,李卫任江苏巡抚推行新政,遭到一众士绅官员抵制,其中为首的是黄伦。李卫想扳倒黄伦,突破口是被黄伦陷害入狱的民妇刘王氏。
当李卫找到刘王氏时,她已经心灰意冷,认为官官相护,不相信李卫会伸张正义,直到李卫告诉她说,老子和黄伦有仇,就是要用你整死黄伦,刘王氏这才放下戒心,愿意配合李卫。
营销中的利他思维,对应的是自我视角。
自我视角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讲“我如何好”,而利他思维是从客户角度出发,讲“我对你有什么好处”。
我们用了利他思维,从客户角度出发了,为什么效果不明显?
一厢情愿地为刘王氏伸张正义,就是利他思维,但在刘王氏这里失效了。
Part 1
为什么利他思维会失效
客户对话术免疫
利他思维成了空洞的套话,当所有人都在讲利他思维的时候,利他就不值钱了。
每个人都这么说,就等于没说。
就像李卫这个故事,当老爷们都把伸张正义挂在嘴上,就没人相信了。
客户总是先接触到你的营销,才接触你的产品。
所以不止产品需要差异化,营销也需要差异化。
行业污名化
这个行业出现过各种问题,以至于你再说什么,大家都不再相信了,你的利他思维在客户看来,只是更高级的忽悠而已。
动机怀疑
在某些行业,你越是展现利他,客户越不信,单纯利他会触发客户的怀疑和防御,非亲非故你对他这么好,他觉得你憋着坏,后面挖了坑等他跳。
就像人们说的,没人会教你怎么赚钱,除非是他想赚你的钱。
无效的自我感动
你以为你在利他,其实没利到点子上,你展现的利他客户不在乎,弄错了客户的根本需求。
比如很多搬家公司讲自己搬的快,其实客户的根本需求是东西不丢不坏,很多餐厅宣传自己味道好,客户的根本需求是干净卫生,很多装修公司讲设计,客户的根本需求是施工质量。
决策链条短
长期价值打不过短期焦虑,客户更关注的是当下满足。
烧烤可乐不健康,但我现在就想要,理性上我知道你的产品好,但感性上我想要另一个。
Part 2
当利他思维失效时,小公司怎么办
利他思维转为利咱们思维
构建利益共同体,你好我也好,你坏我也坏,当客户还不信任你的时候,与其扮演好人,不如当个真人。
人们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但相信互相利用的利益交换。
让客户觉得你在和他一起“分赃”,比让他相信你是“圣人”容易100倍。
构建利益共同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找个共同的敌人,一个是找个双赢的目标。
李卫和刘王氏之所以联手,是有共同的敌人黄伦。
在营销上,你可以把行业的黑幕和潜规则摆出来当敌人,客户恨什么,怕什么,你就讲什么。
比如弦发泽讲过一个卖紫砂壶的例子,当每个商家都在讲紫砂泥、传承、大师、匠心的时候,你再讲这些就不管用了,要反过来讲化工泥、造假、机制壶,教客户如何分辨,如何识别,拆穿“大师们”的谎言。
得罪同行,相当于在客户那里纳了投名状,让客户觉得,如果我也搞这些黑幕蒙人,不但骗不过你,在行业我也没法混了。
我在下面这篇文章中,有完整的论述,有兴趣可以看看。
《小公司做营销,带点攻击性更好卖》
找一个双赢的目标,就是说,我的目标跟你不一致,但可以通过合作做同一件事来达成。
比如卖水果,你说又好又便宜,客户可能觉得有猫腻,你说“原产地水果滞销,帮我们清货”倒更容易让人信;
比如卖货,你薄利,未必就能多销,你说短期降价冲销量,后续恢复原价,客户的怀疑会更少。
比如回扣返点,你赚钱我赚钱,这点做TOB和TOG业务的应该深有体会。
找个大腿抱
客户不相信你,因为你是小卡拉米,但客户容易相信大牌,那就找大牌做异业合作,跨界合作,把客户对大牌的信任,转化成自己的背书。
比如弦发泽曾经帮一个卖高端茶器的公司做策划,搭上了奥迪的一条线,某次奥迪举办A8车主的车友会,我们免费提供了一批茶器给奥迪当伴手礼,后续在这批车主中转化了好几个忠实用户。
用大牌给自己背书,可以从三个方面做:
一是供应链,我的原材料用的大牌,或者大牌的原材料用的我们;
二是筛选,大商场上架你的产品,大IP选择跟你联名,都代表了一定程度上的前期筛选认可。比如美妆品牌花西子早期跟故宫合作,瑞幸跟茅台的联名;
三是蹭,如果大牌压根不知道你是谁,那我们就只能蹭大牌热度,我上面讲的蹭奥迪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给大牌做使用指南,比如教人怎么用大牌彩妆,但化妆工具是自己的品牌,比如几种主流的茶测评,但茶器是自己品牌。
发展精神股东
发展精神股东,是让客户觉得是我们自己人,从消费者变共创者,有了这层情感关系,客户对你的态度就不是翻牌子,而是养孩子。
发展精神股东有三个方法:
第一,用特殊的符号体系,构建身份认同
特殊的符号体系,可以是称呼,文字,语言体系等,比如饭圈,粉丝群体都会给自己起个昵称,比如以前的火星文,比如土匪的黑话,互联网黑话等。比如你肯定见过一种车贴,“皮友出征,寸草不生”,皮友就是皮皮虾论坛的精神股东,这个论坛被封多年,到现在还有撺掇“皮友出征,浴火重生”;
第二,产品共创
让客户参与到你设计产品,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来,赋予客户主人翁意识,这点做的最好的非小米莫属,在他们在做手机之前,先搞了个论坛吸引硬件发烧友,一件产品都没有的情况下就积累了一大批朋友性质的粉丝,黎万强的《参与感》把把这点讲得很详细,有兴趣可以看看。
第三,提出一个主张,然后振臂一呼
只要你的主张够犀利,够清晰,同时受众广,就肯定有追随者。比如某个家居工人团队,不谈专业,不谈价格,不谈经验,就因为是全女团队,就能上热搜,获得一大批拥护者。
让你的利他易被感知
很多时候利他思维失效,就是我们嘴上说利他,但客户感知不到。
让客户易感知到你在利他,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痛点细节化:把客户的问题说的越详细,描述的越清楚,客户越觉得你专业。
第二,优势数据化:我们不能总是泛泛地讲自己如何好,得用数据把优势直观的展现出来,比如说湿厕纸比干厕纸好,不能只说湿厕纸更卫生,你要用数据表述细菌减少百分之多少。
第三,利益场景化:既然你好,那么你能带给客户的具体好处是什么,客户能得到什么,要给出一个具体的场景,比如喝了红牛就能不困不累,吃了士力架就能能量满满。
第四,证据完整化:怎么证明你好,空口无凭,要给出充足的证据链,为什么我比别人好,因为我做了XXX。
第五,降低尝试门槛:让客户能在低风险,低成本的情况下尝试到你的产品,比如给个试用装,零转低,然后再低转高。
借别人的嘴说
自己夸自己,别人会当耳旁风。如果有第三方夸你好,客户更容易相信。
所以与其花大钱做广告搞推广,不如多找些KOC(关键意见客户)来夸你。
比如弦发泽曾经给一家做家庭教育的公司做策划,他们的客户是青春期叛逆厌学的孩子家长,因为问题特殊性,你让这些家长直接跟朋友转介绍,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而且他们身边不一定就有目标客户。
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这些家长在我们这里上完课之后,是有文字作业的,作业中要记录自己的感悟及孩子的改变。
于是我们鼓励家长把作业发布在抖音上,然后偷偷给他投流,并找些水军去视频下留言,夸他是个好爸爸,好妈妈。
然后这些家长发现,自己发的作业在抖音居然有很好的数据表现,还有一帮人来夸自己,不但得到了正反馈,还满足了当个好妈妈的自我感动,于是发的更积极了。
这样的正向循环下,就带来了真正的目标客户,去问他你们找的是哪家机构。这种情况下来的客户,相比你投广告来的客户,转化要容易得多。
硬指标的承诺
如果你对某方面足够自信,可以给出一些硬指标,来直接换取信任。比如早年电商的发展,一招“七天无理由退货”就能干倒一片实体店。
这招效力大,但也需要注意反噬风险,除非有过硬的自身条件,否则容易弄巧成拙。
当满大街都在喊“为你好”的时候,我们就别跟着喊了。
不如去学学李卫,先成为客户眼中的“可控自私者”,再成为“可靠合作者”。
商业的本质是光明正大地分赃,不是自说自话地行善。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