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快乐

作者:节选自《精进》 发布时间:2022-05-18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曾经说:“每当我们翻开书页,就等于开启一道通往世界的窗。”英国散文家约瑟夫。爱迪生也认为:“阅读对于大脑就像锻炼对于身体一样。”

        其实,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除非我们用前人在书中留给我们的伟大思想遗产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否则我们的大脑就会由于缺乏这些必要的练习而停止发展,并逐渐变得迟钝起来,就像一个缺乏训练和实践的运动员一样。

        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美国就是非常注重学习的国家,每位总统上任以后,如克林顿提出的“阅读挑战”运动,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都是大力提倡阅读。

        布什刚刚上任后,就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的主轴,下拨了 50亿美元的经费,还特别补助阅读环境较差的弱势学生,希望能在5年内,让美国所有的小学生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

        不只是美国,英国前教育部长布朗奇在任时就发誓,要“打造一个全国都是读书人的国度”。 在英国阅读年里,政府额外拨出了15亿费,平均每个学校获得4000英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总共多了2300册的图书。阅读年结束后,英国点燃的阅读热情并没有停止,受政府委托的阅读运动组织持续推广各种阅读活动。

        当然,阅读并不只是学生的事,是全人类的使命。有人说,德国人之所以整体素质比较高,与他们具有优良的阅读传统分不开。

        据统计,德国有1.4万个图书馆,藏书1.29亿册,连很小的乡镇都有图书馆。德国书商协会、读书基金会等组织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人们的阅读热情。 即使在因特网十分发达的今天,德国人仍旧保持着巨大的读书热情。 在地铁列车里、在公园草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里,到处可见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 根据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50%以上的人定期买书,30%的人几乎天天读书,读书已经融入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从各国对阅读的重视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纵观历史,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有一个贪婪地阅读大量书籍的时期。

        12岁的托马斯·爱迪生弄到了一张公共图书馆的阅览证,就暗下决心,要挨个儿把这里所有的书都读完。于是,他开始从放在书架最底层的书读起。他碰到了这样一些书: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基础》以及《技术辞典》《忧郁症解剖学》……他利用空暇时间一卷又一卷地读了起来,不放过一本,不漏掉一页,一直读完了5米长的书架上的书。只是此后,他才得出一个结论,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而不能挨个儿把所有的书都读完。但是,这件轶事还是很有教益的。你可以问问自己:我读了几米的书?

        朱伯特曾经说过:“人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每天10 分钟,20以后,知识程度将会前后判若两人。”阅读能够改变一个人,下面这件事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启迪。

        艾伦的家庭经济情况很糟糕,孩子也多,他的父母整日忙于工作和家务,对孩子们的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中学没有毕业就开始工作了。渐渐地,他在工作中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方面的贫乏,就决定每天晚上都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去读书。一开始,没有人相信他能每天都读两个小时的书,因为他的脾气比较暴躁,又非常好动,根本不可能安静地坐在那里读书。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居然坚持下来了,这20年来他真的有了令人吃惊的变化。原来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他,竟然完全依靠每天晚上两小时的读书来获得了纽约大学本科的学位证书。当然,他也由原来的一名普通工人变成了一个非常称职的行政经理。而原来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由于把晚上的时间都在酒吧和牌桌上挥霍掉了,除了那点可怜的工作经验以外,别的都还是老样子。

        事实上,工作以后,谁都会非常繁忙,但仔细想想,其中有许多事情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完全可以从每天的时间中挤出一点来读书。当然,工作以后很少会有人还能坚持读书。一方面是由于生活、工作的繁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没有培养出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也许你会说,我也读了很多书,但为什么没有你所说的那种效果呢? 这就是阅读方法和能力的问题了。要阅读就必须学会有效地阅读,掌握一些好的方法,然后在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1.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步入社会的人,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要花费在工作与生活中,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所以,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工作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加强。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影响工作与生活。 长期坚持下去,工作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

        不少人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味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有的还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影响工作和生活,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2.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做一般性的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 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 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的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 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 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二十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 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 简直和吃书一样。’”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

髓,实现由浅人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4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要做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 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 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其实,阅读方法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将阅读作为自己终生习惯的信心。 学习是一生的事情,那么阅读作为学习的一种方法、一种途径,它将陪伴你度过学习的一生,也将带给你快乐的一生。

【声明】:极贸易登载该文章目的是为更广泛的传递行业信息,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若无意侵犯您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核实后将立即予以删除!
标签: 阅读
关联内容
栏 目

促进商业交流,为诚信商业社会助力,用数据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让供应链上下游更畅通。
生意的本质:把好的东西分享给有需要或有缘之人,赢取合理的服务费用,秉着做一单生意交一个朋友才是生意。生是生生不息,意乃心上之意。

公众号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业务范围

条款规则

联系我们

北京市丰台丽泽金融商务区平安幸福中心A座7层
406054635@qq.com
微信号:406054635
⚠️ 有任何疑问可关注极贸易小程序与在线客服进行咨询。
友情链接: 山西商人网 | LifeAdd生活方式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