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冷链相关内容分析解读
2025 年 2 月 23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份文件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发展的新征程。冷链物流作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一环,在文件中被着重提及,足见其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农产品能否新鲜地摆上消费者的餐桌,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快乡村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角色,是推动乡村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
冷链物流宛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紧密连接着农业的生产端、流通端与消费端。以水果为例,在过去缺乏完善冷链物流的情况下,许多水果从采摘到销售的损耗率高达 30% - 40%。而如今,借助先进的冷链技术,这一损耗率可大幅降低至 10% - 15%。比如陕西的苹果,通过专业的冷链运输和储存,保鲜期得以显著延长,加工期也从传统的 1 - 2 个月延长至半年之久。当地企业依托冷链优势,开发出苹果脆片、苹果汁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成功实现错峰销售。在春节期间,冷藏储存的苹果价格较应季时提升了 2 - 3 倍,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让果农的钱包鼓了起来。
从产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冷链物流有力地推动着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迈进。山东寿光作为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便是很好的例证。当地借助冷链物流,实现了蔬菜种植的规模化发展,构建起从种子培育、种植管理、采摘预冷、冷藏运输到终端销售的全流程标准化体系。大型蔬菜种植基地与冷链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利用大数据精准规划种植品种与数量,依据市场需求灵活安排运输配送,成功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高效对接,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原文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对于冷链物流而言,这意味着要精准把握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农产品独特属性以及产业发展现状,以新基建、新能源、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从体系建设、标准制定、融合创新、协同共享、绿色发展、数字赋能等多个关键维度发力,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进而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面,河南的一些农产品产区通过整合当地分散的小型冷库资源,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统一调配冷藏运输车辆,成功构建起覆盖周边多个县区的冷链物流网络。以往各自为战、成本高昂的冷链运营模式得到彻底改变,运营成本降低了 20% - 30%,物流配送效率提高了 30% - 40%,显著提升了产地冷链物流的整体效能。
在标准健全与操作规范方面,海南针对热带水果的仓储保鲜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标准。例如,芒果仓储时温度需精准控制在 10℃ - 12℃,湿度保持在 85% - 90%,同时规范了冷库内货物按品种、批次分类堆放的规则。这些举措有效减少了水果腐烂变质现象,仓储保鲜成功率从以往的 70% - 80% 大幅提升至 90% - 95%,极大地保障了热带水果的品质和市场供应。
冷链物流与多业态的融合创新成果斐然。在江苏,一些冷链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开发出小龙虾即食产品。借助冷链物流的全程保鲜优势,这些即食小龙虾不仅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还成功出口至欧美市场,开创了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农产品增值拓展了广阔空间。
产销冷链协同共享方面,浙江搭建了全省统一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产地的农产品种植户、冷库企业与销地的批发商、零售商均可在平台上实时查询库存、运输轨迹等关键信息。通过信息共享,实现了精准配送,运输成本降低了 15% - 20%,货物周转时间缩短了 1 - 2 天,大大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流通效率。
绿色低碳与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冷链物流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广东,部分冷库采用太阳能光伏板供电,制冷系统升级为智能变频设备,能耗降低了 30% - 40%。同时,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冷库温度、湿度、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远程调控,管理效率和精准度得到极大提升,推动了产地冷链物流向现代化、可持续方向发展。
原文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构建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关注农产品和农资的流通与供应链领域。2021 年提出要 “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2022 年提出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 今年更是明确将农产品和农资流通与供应链体系协同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冷链物流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生产型服务产业,必须深度融入我国现代农业、食品工业等高质量发展进程。以 “6 + 1” 重点品类(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奶类 + 农资)为核心,强化农产品冷链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冷链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贸易商紧密合作,从粮食收割后的低温干燥处理、仓储保管,到运输配送至全国各地的加工厂、销售终端,实现全流程协同运作。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损耗,每吨粮食的附加值提高了 100 - 200 元,有力地提升了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生产、加工环节方面,加强创新发展
原文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发展森林食品,丰富 “森林粮库”。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藻类食物开发。培育发展生物农业,开拓新型食品资源。”
解读
在蔬菜应急保供方面,北京周边的蔬菜基地配备了先进的预冷设备与冷藏库。在极端天气或突发公共事件下,能够迅速对蔬菜进行保鲜处理,并及时供应市场,有效保障了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针对深远海养殖产品,青岛的一家企业研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移动冷链保鲜舱,可在捕捞现场对海产品进行速冻处理,将产品保鲜期延长数倍,为深远海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森林食品,云南的一些企业开发出可降解的真空保鲜包装,将野生菌的保鲜期从原来的 2 - 3 天延长至 5 - 7 天,既保障了产品品质,又符合环保要求。在食用菌及新型生物农业食品领域,河南的企业研发出新型的低温加工工艺,保留了产品的营养成分与口感,大幅提高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商贸流通方面,下沉支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原文
“推进乡村产业建设。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连锁经营布局县域市场,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
解读
近年来,县域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 2013 年到 2023 年,“千亿县” 的数量从 9 个迅速增至 59 个。县域经济凭借 90% 的国土面积占比与 50% 的人口占比,创造了近 40 万亿元的 GDP。乡村市场消费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以四川仁寿县为例,当地的连锁超市与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在乡镇设立配送中心,将新鲜的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通过冷链直接配送至乡镇门店,满足了当地居民对高品质生鲜产品的需求,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新消费下沉本质上是消费升级,冷链企业纷纷抓住这一机遇,抢先布局县域市场。例如,顺丰冷链在多个县域建立了冷链物流枢纽,与当地电商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优化配送流程,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成功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主体方面: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激发活力
原文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涉农学科专业。提升涉农职业教育水平,鼓励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等组建产教联合体。”
解读
在产地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湖北的一些地区通过举办冷链物流技术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为农民授课,课程内容涵盖冷库管理、冷藏运输设备操作与维护、农产品保鲜技术等。经过系统培训,许多农民掌握了专业技能,成为当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中的技术骨干,为产地冷链物流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同时,一些职业院校与冷链企业紧密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例如,山东的一所职业院校与当地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共建产教联合体,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冷链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产地冷链物流服务主体的发展壮大。
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方面:加强资金统筹利用
原文
“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发行 “三农” 专项金融债券。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
解读
在政府层面,湖南积极整合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集中支持多个大型冷链物流园区建设。通过科学规划与统筹利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了冷链基础设施,为当地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企业层面,河南的一家冷链物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规划,成功申请 “三农” 专项金融债券融资 5 亿元,用于购置先进的冷藏运输车辆、建设智能化冷库,大幅扩大了冷链业务规模,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同时,一些地区积极推广畜禽活体抵押融资贷款,为从事畜禽养殖与冷链运输的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有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