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需要购买大物件的时候,很多时候是直奔品牌去的,为什么呢,一是价格透明,在主要就是服务。
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攀升、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农资过度使用导致的土壤退化(板结、酸化、地力下降)问题日益严峻,而消费端对“吃得健康”“吃得有文化”的需求持续升级。在此背景下,品牌农业不仅成为破解农资困局的关键抓手,更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资现状倒逼品牌转型
1.资源约束加剧,倒逼生产方式革新
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短缺与化肥农药滥用并存。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化肥利用率仅40%左右,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板结、酸化面积达30%以上。传统“高投入、高污染”模式难以为继,品牌农业通过标准化生产、精准施肥技术(如滴灌+水肥一体化可节水肥30%),能有效降低资源浪费,提升可持续性。
2.消费需求升级,催生市场新机遇
当前农产品市场已从“量”转向“质”: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的需求增长20%以上。例如,张掖依托“北纬38度”黄金农业带打造的高山蔬菜,因品质优异进入北京高端市场,单价提升50%。品牌化通过差异化定位,可将普通农产品溢价30% 100%。
3.政策红利释放,构建转型支撑体系
国家连续出台《农业强国规划》等政策,推动绿色认证、地理标志保护等制度落地。例如,河北省对实施有机肥替代的农户给予500元/亩补贴,唐山市通过“品牌故事宣传+产销对接”助力企业拓展市场。
二、品牌农业的核心价值
1. 从“卖产品”到“卖价值” 品牌农业通过三大维度重构农业价值:
品质价值:如天台“石梁牌”高山蔬菜通过统一标准、分级包装,破解了“优质难优价”困境;
文化价值:张掖将黑河生态与农耕文化结合,打造“金张掖农优品”区域品牌;
生态价值:浙江安吉通过竹林碳汇交易,让“空气卖钱”成为现实。
2.破解“小散弱”困局
我国农业长期面临“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品牌化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可将分散生产整合为规模优势。例如,天台四家茶企联合使用“天台山”商标,统一加工标准后,市场占有率提升40%。
3.抵御市场风险
品牌化能增强产业链韧性:
价格主导权:云南普洱茶通过区域品牌整合,终端定价权提升60%;
抗同质化:寿光蔬菜凭借品牌效应,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中保持20%溢价。
三、品牌农业的实践路径
1.标准化筑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管控
生产标准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植保等技术,确保品质稳定;
追溯体系化: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一物一码”,如张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9%。
2.科技赋能:数字技术重塑产业生态
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山东土豆种植通过智能地膜增产15%;
电商融合: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渠道占比超30%,浙江“天台山云雾茶”通过抖音直播销量翻倍。
3.差异化突围:打造“人无我有”的竞争力
地理标志挖掘:如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溢价可达200%;
功能化创新:开发富硒大米、降糖甘薯等功能性产品,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4.政策护航:构建四位一体支持体系
资金扶持:对绿色认证、品牌推广给予补贴;
人才培育:开展“乡土专家”计划,推广智能农机应用;
平台搭建:组织农博会、产销对接会,降低企业拓市成本;
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冒用地理标志行为,维护品牌公信力。
四、典型案例启示
1.张掖模式:生态禀赋转化为品牌资本
依托黑河水资源与昼夜温差优势,张掖打造“有机玉米制种基地”,年产种量占全国45%,品牌价值超50亿元。其经验在于:
严控生产标准(禁用化学农药);
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双驱动体系;
通过进京推介会打开高端市场。
2.天台教训:品牌整合不足的反思
天台虽拥有80件农产品商标,但60%处于闲置状态,同类产品多品牌内耗严重。其转型策略包括:
政府主导整合茶叶、杨梅等品类,推行“一产业一主牌”;
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杜绝以次充好;
联合电商平台开展精准营销。
五、未来展望:品牌农业的星辰大海
到2035年,随着农业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品牌农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1.绿色化:有机认证产品占比将超30%,碳标签成为新卖点;
2.智能化:AI育种、无人农场普及,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
3.全球化:区域品牌加速出海,中国将诞生10个以上国际知名农业品牌。
品牌农业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它既是对土地资源的深情回馈,也是对消费升级的主动应答。当每一粒稻米都有故事,每一颗蔬菜都有身份,中国农业才能真正实现从“活下去”到“活出尊严”的跨越。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