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多人和我说,我们的养老园区、医养机构怎么现在运营这么艰难,我说你等一等啊,一个1956年出生的老人他今年也就是70岁,在中国70岁的老太太就像我妈这样,他可不算老,她能去海外玩了,人家很健康,1966年生的人今年59岁才刚退休,他能去住养老院吗?”
2024年12月6日发布的《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指出,当前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全球属于中上水平,根据测算,2024年的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达7万亿元,约占GDP的6%,且预计2035年增长至30万亿元,约占GDP的10%。
从2022年开始我国退休人口总数持续增加,2023年退休人数达到顶峰,约2600万人,之后会维持在2300万人、2200万人左右,然后逐步下降到1000万人左右。有数据显示2024 - 2026年退休人数分别为2400万、2450万、2460万 。
曾有财经媒体报道,2023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为3162元,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活力银发群体平均退休金达到4732元,家庭年收入达14.7万元 。
但就目前医养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银发经济不赚钱”“医养机构难运营”,这类声音不绝于耳,已然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看法。
笔者过往发过几篇文章探讨过此类问题如:《老人将增至4亿,医养模式正处于风口,但这条赛道好像并不好做?》
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笔者的观点是:目前银发市场尚未完全成熟。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看似发展不佳,并非是市场没有潜力,而是因为这代有消费实力的老年人还不够 “老”。
一财经报告研究表明,真正有较强消费实力和消费意愿的“老年”群体是 1960 - 1975 年出生的这代人,而非传统认为的 40 后、50 后,这代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婴儿潮人群,目前正大规模进入退休阶段,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标准来看,60-74 岁被定义为年轻老年人,是银发经济的主要目标客户 。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结论基于国家统计局2023年人口抽样调查及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消费数据测算——60-75岁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0后老人的3.2倍,健康消费支出占比高出47个百分点。调研样本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老龄化率高、消费力强的区域,结论在欠发达地区的适用性需进一步验证。
这一代的老年群体展现出与传统老人不同的消费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
1.经济层面,受益于经济高速发展期积累的财富,叠加稳定退休金及社保体系支撑,形成较强消费底气;
2.教育层面,较高文化素养推动其突破传统养老观念,更注重精神文化消费与终身学习;
3.消费意识层面,在社会转型中形成的品质化、个性化消费理念,促使其主动投资健康管理和兴趣发展;
4.家庭结构层面,小型化趋势释放了经济自主权,使其消费决策更聚焦自身需求。这种多维转变正重塑银发经济生态格局。
银发经济的本质是“活力经济”,强调“活力老人”的消费潜力,注重服务“未病阶段”和提升生活品质,比如个性化、体验式服务(如中医美容、康养旅游、智能健康管理),而非基础医疗。
过去主要聚焦于高龄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如医养服务、临终关怀),其支付能力有限且依赖政策补贴,服务成本高,利润空间低。加上目前政策与市场协同不足(长护险覆盖范围有限,医保支付门槛高)制约了失能老人市场的商业化运作。
我们似乎忽略了占主流的“低龄活力老人”需求,数据显示,中国60-75岁人群占老年人口近60%,他们更关注慢病管理、抗衰老、轻疗愈等服务。
01 从刀郎演唱会看中老年人的消费力和消费习惯
老年人在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领域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开始逐渐摒弃 “储蓄优先”,更注重生活品质和享受,愿意为兴趣、健康和品质生活买单,通过消费弥补过去的遗憾,追求个性化、悦己的消费体验,呈现出“补偿性消费”心理 。他们不再是传统观念中节俭的形象,在旅游、娱乐、健康养生、文化教育等领域消费意愿强烈,且爱扎堆消费,比如同学、老年闺蜜一起出游 。前段时间,一些以中老年受众为主的演唱会门票更是一票难求。
据报道,刀郎南京站演唱会观众中,60后、70后占50%,80后、90后占30%,95后、00后仅占20%不到。也就说现场80%的观众为50岁以上群体。
更有趣的是,刀郎演唱会现场,中老年观众购买专辑、纪念T恤的比例达47%,远超年轻群体(19%)。
代际情感与消费行为——“帮父母抢票”现象。2024年12月的报道提到,年轻人代中老年父母抢票成为风潮,甚至被称为“尽孝硬通货”。这一现象既反映了中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也说明其实际购票行为可能通过子女代劳完成,间接强化了“观众以中老年为主”的认知。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微短剧用户中40 - 59岁占比37.3% ,60岁以上占比12.1%,占比近一半。他们消费意愿强烈,真付费、真充会员,如《闪婚老伴是豪门》上线后连续五天登顶第一,累计播放近6亿,抖音话题超25亿 。
所以,不是“不敢消费”,而是“敢消费”的这群中老年人,还未“足够老”,他们的消费需求也还不是以传统医疗为主。
数据显示,中国50岁以上网民规模达3.25亿,月均上网时长127小时,消费偏好从“节俭”转向追求品质。55岁以上观众演唱会复购率是年轻群体的1.8倍(数据来源:大麦网《2024演出市场年报》)老年人对“悦己类”消费的支付意愿增强,与“不舍得消费”的刻板印象形成反差。
02 从治病到“防病+悦己”
中老年群体在医疗保健支出持续增长,日常消费(如食品)与医养消费(如慢性病管理)占比最高,但精神消费(如旅游、兴趣课程)需求增速显著,高学历群体在精神消费上支出意愿更强。
医养消费的总体消费金额占比较高。根据调研,中老年消费结构中,医养消费占比27%,保健消费占比21%,精神消费占比24%。特别的是在保健板块中,子女是保健类消费的重要决策者。
这三个领域,能驱动医疗行业在银发市场的机会吗?
(1)中医+慢病管理
(2)中医美容:“文化自信”与“健康焦虑”
(3)康养旅游:“游学养”模式与疗愈需求增加
面临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基层医养发展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更好地做好医疗和养老的结合,是每个基层医疗人都需要考虑的方向。
2013-2024 极贸易 www.jimaoyi.com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8